1948601231
15381192993
导航

人民网三评“网络烂梗”

来源:企鹅电竞电脑版网址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5-16 21:42:24

  语言作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镜像,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,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变革带来的积极效应值得肯定。曾经,网络用语勾勒出了网络与现实的边界,给不少人的生活增加了些许“趣味”。时至今日,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言网语,仍记挂着不少人美好的网络初体验。但语言生态的失衡现象更需要我们来关注。语言的“通胀”导致表达力衰减,

  每代人都有属于自身个人的网络社交话语体系,为什么到了今天,不少孩子一张嘴就令家长如此警惕?究其原因,信息交换的节奏加快了,青少年倾向于使用最精悍的表达来换取注意力和回应,以迅速达成社交目的。同时,网络社交追求以低成本完成情绪交换,使得深度沟通愈发罕见。可以说,一些孩子过度依赖网络用语,甚至将其作为日常交流的唯一方式,这无疑干扰了他们规范的语言表达。

  毋庸讳言,网络热梗中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成分,也存在着大量的黑话烂梗。所谓黑话,自然是不希望被外人看懂,以此来增强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,并对外构建社交屏障。换句话说,黑话烂梗本身就不是为了沟通与交流,而是为制造圈子内部的狂欢。其中,有些无价值无意义的梗因为滥用而“烂”,有些本身就充满了低俗暴力的恶趣味。更有甚者,从悲剧事件中提炼热梗,不仅轻浮,而且冷血。好奇的天性,使青少年对各种网络热梗趋之若鹜;有限的判断能力,往往使他们对网络热梗不加识别,照单全收。

  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,69%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“好好说话”,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,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。这样的担忧并不多余——网络烂梗满天飞的时代,“失语症患者”慢慢的变多。语言的表达内涵与外延成反比,词义越是模糊,使用范围越大,那些看似百搭的网络热梗,实则空洞无物。相比起“失语症”,夹枪带棒的黑话烂梗更令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担忧——那些充满暴戾气息的网络语言,往往有一定的概率会成为滋生极端暴力行为的温床。

  随着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慢慢的变多、越来越年轻,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显得格外重要,守住伦理底线和表达边界,首先就要打破网络烂梗编织的社交茧房。

  黑话烂梗何以在中小学生中大行其道?一种原因是,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。2024年11月发布的《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.3%。另一方面是,在未成年网民的网络参与行为方面,不少未成年人喜欢玩网络流行梗或使用网络流行语,还有不少人在网上模仿二次元动漫、玩二次元游戏中的人物,模仿网络恶搞视频等。而游戏、动漫、短视频正是网络黑话烂梗的重要传播渠道。

  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,青少年正值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,他们一方面对世界充满好奇,喜欢追求新鲜事物,另一方面又渴望张扬个性,表现自我。因此,当网络流行语进入他们的视野,他们往往感到新鲜又“酷炫”,很容易加入模仿的行列,时不时地“语出惊人”。此外,青少年希望与同龄人建立联系,而“nsdd”(你说得对)、“DDDD”(懂的都懂)这些父母辈看都看不懂的“黑话”,让他们感觉这是属于自身个人的语言方式,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成为他们融入群体的“社交密码”。

  语言是思维的外化,语言方式能反过来影响思维方法,肤浅、低俗的话语常常阻碍人们深入思考,充满攻击性的表达很可能诱发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为。

  不久前,一名浙江初三女生所写的作文《旧轨还乡》在网上爆火。不少网上的朋友表示“听哭了”“句句不提思念,句句都是思念”,可见朴实真挚的语言依然能打动人心,也可见在中小学生中不乏热爱文字、擅长表达的“高手”。

  穿上网络“马甲”,“键对键”替代“面对面”,就不能好好说话了?网络自媒体和广大网友应加强自我约束,不能为博取流量、制造噱头而牺牲语言的“尊严”和“脸面”。网络社交的确需要一定形式的语言文字作为“货币”,黑话烂梗更像是灰黑小圈子跑马圈地的“壁垒”、拉人入伙的“测试”,显然无法成为促进交流互动的“桥梁”“纽带”。

  像“村BA”“松弛感”“硬核”这样的流行语,之所以能融入主流话语,关键就在于它们以生动的意象、创新的表达、诙谐的词句,赢得了大众认可和舆论接纳。这也充分说明,互联网空间蕴藏丰富可能,是能够供给优美、生动的高质量语言内容的。疏堵结合、扬弃并举,高质量的网言网语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出来。

  语言规范关乎文化传承。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,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。黑话烂梗不仅易引起认知困难和交流障碍,而且还会妨碍正常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往。防治黑话烂梗,是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的必然要求。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应用的力度,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。学校和家庭也应守土尽责,让“说普通话,写规范字”植根于更多孩子心中。